眩晕,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肾精亏损等因素有关。而民间流传的偏方,往往以其独特的方法和显著的疗效,吸引了众多患者的关注。本文将揭秘几种奇效偏方,帮助患者缓解眩晕难题。
一、山楂粥
配方
- 山楂15克
- 大米50克
用法
- 将山楂浸泡,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浓缩成150毫升。
- 再加水400毫升,将洗净的大米放进汁水内,煮成粥。
- 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山楂粥具有祛瘀血、扩血管的功效,适用于辅助治疗眩晕症。
来源
民间验方。
二、芝麻蜂蜜蛋清方
配方
- 黑芝麻30克(炒黄研细)
- 米醋30毫升
- 蜂蜜30克
- 鸡蛋清1个
用法
- 将上述四味混合调匀。
- 分作6份,每次服1份。
- 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效
芝麻蜂蜜蛋清方具有辅助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
来源
民间验方。
三、风油精祛风清热止晕
原料
风油精
用法
- 将风油精数滴滴入肚脐内。
- 外用伤湿止痛膏封固。
功效
风油精具有祛风清热止晕的功效,适用于晕车、晕船等。
来源
民间验方。
四、牡蛎杞子饮
配方
- 牡蛎18克
- 龙骨18克
- 枸杞子12克
- 制首乌12克
用法
- 先将牡蛎、龙骨加水煎煮20分钟。
- 再加枸杞子和制首乌煎水,取汁去渣。
- 分顿饮服。
功效
牡蛎杞子饮具有养肝明目,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功效。
来源
民间验方。
五、羌活、前胡、石膏、白茯苓等煮汤
配方
羌活、前胡(去苗)、石膏(研碎)、白茯苓(去皮)、川芎、枳壳(麸炒)、黄芩(去黑心)、甘菊花、防风、细辛(去叶)、甘草(炙锉)、蔓荆子、麻黄(去根节)各31克。
用法
- 上细咀,每服9克。
- 水一盏,生姜3片,鸡苏3叶,同煎至7分。
- 去渣不拘时服。
功效
具有治风头眩、筋脉拘急、痰涎壅滞、肢节烦痛的功效。
来源
民间验方。
六、大建中汤治眩晕
偏方方剂
人参、干姜、蜀椒、饴糖。
制用法
- 治眩晕症加法夏6克,白术9克。
- 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
- 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
解说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是建中补虚名方。
验证
陈某,病近半年,经中西药治疗效微,而求治于余。表现为眩晕,如坐舟车,腹痛不食,恶心欲吐,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如法治疗,3剂显效,7剂痊愈。
来源
民间验方。
七、挹神汤治眩晕
偏方方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香附6克。
加减
-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
- 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
- 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者加菊花、钩藤、僵蚕。
- 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
- 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
来源
民间验方。
八、定眩汤治疗耳源性眩晕
方名
定眩汤。
功能主治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耳源性眩晕。
处方组成
法半夏15克、明天麻15克、白术15克、白蒺藜20克、淡竹茹12克、茯神12克、橘红12克、泽泻20克、龙骨30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63例,痊愈(眩晕、耳鸣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甘油试验阴性,1年以上未复发)60例,好转(眩晕、耳鸣消失,听力未完全恢复正常,甘油试验阴性)3例。治疗时间平均21天。
处方来源
李兆苓。
九、晕得宁汤治疗耳源性眩晕
方名
晕得宁汤。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化痰泄浊。主治耳源性眩晕。
处方组成
代赭石30克(先前)、夏枯草12克、姜半夏12克、猪苓12克、钩藤12克(后入)。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8例,基本治愈(症状控制后超过既往发作间隔最长时间而未复发)23例,好转(症状基本控制,或虽有复发,但较治疗前轻)5例,一般服3剂后即见效。
处方来源
空军上海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毛如宝。
总结
民间偏方在治疗眩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患者在使用偏方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 在使用偏方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偏方。
- 在使用偏方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偏方并非万能,对于严重病例,还需结合现代医学进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奇效偏方,缓解眩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