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许多人在寻求治疗胃病的方法时,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外,也会尝试一些民间偏方。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民间流传的养胃偏方,并分析其有效性和适用人群。
1. 养胃生姜鸡蛋饼
组成:生姜30g,鸡蛋1个,麻油3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较舒,食则胃胀,或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将生姜洗净切成细末,加入鸡蛋调匀,用麻油煎熟,分3次服用,每日3次,连食3—5天。
2. 核桃仁姜汤
组成:核桃仁、干姜各适量。
主治:慢性胃炎。
症见:吐酸水较多者。
用法:姜切片煎汤,嚼核桃仁,以姜汤送服。
3. 止吐生姜灶心汁
组成:生姜10g,灶心土100g。
主治:慢性胃炎,呕吐较甚较急者。
用法:先煎灶心土,取澄清液,再与生姜共煎,取汁,1日服2次。
4. 萎缩性胃炎散
组成:红椒(微炒)、干姜、橘皮、甘草各等分。
主治:萎缩性胃炎。
用法:研末,每服3-6g,1日2次,饭后服用。
5. 养胃补气补血参枣粥
组成:党参15-30g,大枣10枚,陈皮10g,粳米10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大枣去核,与党参、陈皮共煎,去渣取汁,入梗米煮粥,1日1剂分2次服食。
6. 滋阴养胃粥
组成:石斛12g,玉竹9g,大枣5枚,粳米50g。
主治:胃阴不足。
用法:将石斛、玉竹煎汤去渣,加入大枣、粳米煮粥,每日1剂分2次服食。
7. 牛奶粥
原料:米饭100克,牛奶500克。
制作方法:将大米洗净,加水,用火煮沸,用小火煮粥,倒入牛奶搅拌均匀,用小火煮约40-50分钟。
功效:补气养胃生肌。
适应性:适用于气阴不足的胃病,即气短、乏力、口干、内热的胃病患者,也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8. 双鱼汤
原料: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
制作方法:花胶用水浸泡半天,切成细丝,加入1500毫升水。旺火烧开后,用小火煮5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鲜鱼腥草滚10分钟。调味后,吃花胶喝热。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
适应:胃热患者,即经常感觉胃里有灼烧感,及因热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9. 胡椒猪肚汤
原料:一个新鲜猪肚,15克白胡椒。
制作方法:将胡椒粉打碎,放入洗净的猪肚中,用线将猪肚切口拧紧,放入沙锅中慢火煮至烂软,在汤中加入少许香菜调味,捞起猪肚,放弃猪肚中的胡椒粉,吃肉喝汤。
功效:温中健脾,胃痛。
适应:胃寒患者,如经常因吃冷食而腹泻的患者。
10. 养胃佛手粥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加入粳米、冰糖煮粥。
适应:肝郁、胃胀患者。
11. 冬虫夏草百合鸭汤
原料:冬虫夏草3克,百合25克,鸭100克。
制法:先将鸭肉炖30分钟,然后加入冬虫夏草、百合再炖20分钟,调味后饮汤并食虫草和鸭肉。
功效:健脾养胃,润肺补肾。
适应:脾胃虚弱、肺肾不足、活力不足的患者。
12. 鲜芦根粥
原料:新鲜芦根100克,青皮5克。
制作方法:将芦根洗净切片,与青皮一同煎汤去渣,加入粳米煮粥。
功效: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适应:适用于胃热口苦、咽喉疼痛等症状。
总结
民间偏方在养胃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所有偏方都适合每个人。在尝试这些偏方之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胃病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