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眩晕,中医称之为“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或站立不稳。民间偏方,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将揭秘老祖宗留下的几种眩晕奇效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病因分析
眩晕的病因复杂,包括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湿中阻和淤血内阻等。中医治疗眩晕,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民间偏方疗法
1. 大建中汤治眩晕
方剂组成:人参、干姜、蜀椒、饴糖。 制用法:治眩晕症加法夏6克,白术9克。 解说: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具有建中补虚、温中止呕的功效。 验证:陈某,病近半年,经中西药治疗效微,而求治于余。表现为眩晕,如坐舟车,腹痛不食,恶心欲吐,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如法治疗,3剂显效,7剂痊愈。随访至今末复发。
2. 挽神汤治眩晕
方剂组成: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香附6克。 加减: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
3. 山楂粥
配方:山楂15克,大米50克。 用法:山楂浸泡,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浓缩成15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将洗净的大米放进汁水内,煮成粥。早晚各服1次。 功效:本方祛瘀血、扩血管,用于辅助治疗眩晕症。
4. 芝麻蜂蜜蛋清方
配方:黑芝麻30克(炒黄研细),米醋30毫升,蜂蜜30克,鸡蛋清1个。 用法:上4味混合调匀,分作6份。每次服1份,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效:辅助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
5. 牡蛎杞子饮
配方:牡蛎18克,龙骨18克,枸杞子12克,制首乌12克。 用法:先将牡蛎、龙骨加水先煎20分钟,再加枸杞子和制首乌煎水,取汁去渣。分顿饮服。 功效:本方养肝明目,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见头晕眼花、面颊潮红、心烦易怒、口渴口苦等。
6. 羌活、前胡(去苗)、石膏(研碎)、白茯苓(去皮)、川芎、枳壳(麸炒)黄芩(去黑心)、甘菊花、防风、细辛(去叶)、甘草(炙锉)、蔓荆子、麻黄(去根节)煮,去沫,焙干,以上各31g。
用法:上细咀,每服9g,水1盏,生姜3片,鸡苏3叶,同煎至7分,去渣不拘时服。 功效:治风头眩,筋脉拘急,痰涎壅滞,肢节烦痛。
7. 绿豆衣适量。装入枕心,做成药枕,让患者睡眠时枕药枕。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等。
8. 明天麻6g,防风6g,白芷6g。炒僵蚕6g,南薄荷4.5g,全当归10g,藁本6g。加水煎汤,去渣待温,洗浴头部。
功效: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眩晕等。
9. 吴茱萸30g,川芎30g,白芷30g。
功效: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湿痹痛、头痛、眩晕等。
总结
民间偏方在治疗眩晕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患者在使用偏方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在使用偏方前,请咨询专业医生,确保偏方适合自身病情。
- 偏方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 偏方并非万能,对于一些严重病例,仍需采用现代医学治疗。
希望本文能帮助患者了解民间偏方在治疗眩晕方面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