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间偏方,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这些偏方,往往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围绕一本名为《中医特效处方集》的书籍,揭秘其中收录的民间偏方传奇故事,以期让读者一书在手,健康无忧。
《中医特效处方集》简介
《中医特效处方集》是王宝林医师及其师父百年来临床验证过的有效处方整理成册的成果。该书收录了2000多个行之有效的中医处方,涵盖了三四百种疾病及其细分类型。作者王宝林医师,生于1935年,今年已经88岁高龄,是杭州市人。他广阅博览古今医典、名医验方、民间良方,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治愈疑难杂症患者无数。
民间偏方传奇故事一:神农尝百草
在远古时代,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为了解决吃的问题,传说中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种庄稼,种出粮食后让大家食用。他还带领大伙制作各种农具,大兴水利,教大家识别五谷,种植百果,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下去。因此,人们称炎帝为神农。
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是焦急,他决心要亲自尝遍所有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能够治病的。于是,神农开始了他的尝百草之旅。
神农一出门,就见前面一片矮绿树丛中长着许多可爱的小嫩叶,神农采了一片,刚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那片小嫩叶也在神农的肚子里漂来漂去,把他的内脏都擦洗得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于是他把它放进左边的口袋里,并给它取名“查”,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泡茶的茶叶。
民间偏方传奇故事二:桑叶止盗汗
在宋代的《夷坚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严州山上的寺庙里,有一位僧人,晚上睡觉就浑身出汗,到天亮,衣被都被汗液浸湿,已经治疗无望,好像要等死了。管寺庙的一个僧人说:“我有药治你这病非常灵验,替你治疗一下吧。”三天过去了,居然二十年的夜汗(盗汗)给治好了。并且把药方传给了路过的僧人。
方子是桑叶一种,乘着有露水的时候采摘,烘焙干了碾成末,每次服两钱(约6克),空腹时用温的米汤调着服用。或者等到桑落的时候采取干的桑树叶,但是效果没有新鲜的好。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其治病入药始于东汉,《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中品”,其意是养性。据说,它可以治疗二十多年的顽疾。桑叶也是一味止汗的良药,但这一功效鲜为人知。
民间偏方传奇故事三:合欢花解郁安神
合欢花,味甘,性平。归心、肝二经。具有解郁安神之功效。当红娘子与推车郎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出现摩擦的时候,郁闷的红娘子折一株合欢花,泡水作茶饮,以花作茶本就是安定心神之举,加之合欢花解郁的功效,使得红娘子眉心一展,心情由忧转安,自然二人又和好如初,合欢久之了。
结语
《中医特效处方集》中的民间偏方传奇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一书在手,健康无忧,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